



南海之滨,岁物丰成。4月13日,海南自贸港建设迎来七周年。中国电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数智赋能海南自贸港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打造海南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海易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际投资“单一窗口”、智能传感器设备生产线、AI农大模型、“渔信E通”等产品服务,助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构建智慧防控体系
在海南省数据大厅,智能化的“指挥中心”令人印象深刻。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上,环岛海域船舶动态一目了然。“系统不仅能实时追踪,还能分析航行轨迹,预判风险。”工作人员介绍道,当发现可疑船只时,系统立即触发预警,高清摄像头可清晰捕捉细节特征,过去靠人工盯防,现在由智能系统全天候监控,效率大幅提升。
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中国电科参与建设的海南社管平台已形成近海、岸线、岛内三道防控圈。平台接入全省大量人脸、车辆识别抓拍卡口信息,覆盖44个重点港口,实现对147个港岙口的技防系统建设。“通过多源感知信息融合技术,我们开发了30+预警模型,实现对可疑船舶、人员、车辆的精准预警。”技术专家介绍,就像给海南戴上“智慧眼睛”,全方位守护自贸港安全。
优化封关运作流程
“封关运作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关键节点。”海南省有关负责人表示,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目标,必须依靠强大的数字化支撑。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海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指挥中心,一块块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着通关数据。这个被誉为“封关运作信息化核心工程”的平台,正在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坚实的数字保障。“平台已完成数千次实车通关测试。每次测试都是重要检验,确保封关后各类通关高效便捷。”中国电科项目负责人介绍,系统创新“信用+监管”模式,已完成全省数百万市场主体的通关信用评价,为精准监管奠定基础。
“丝滑”政务服务体验
“‘海易办’就是老百姓的‘掌中宝’。”在海口市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平台已汇聚数十个政府部门的上万项服务,用户量数千万,特别是创新推出“一件事一次办”“免审即享”等服务,让群众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
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便捷、高效的服务,中国电科承建海南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平台,围绕投资咨询、企业开办、项目建设、配套服务和离岸贸易五大功能模块,构建外商投资事项“一窗办理”新模式。目前平台已在全省18个市县及重点园区设立27个服务点。“平台整合了数十个部门二十余项投资相关业务,真正实现了投资事项‘一窗办理’。”一位外资企业代表表示,这极大提升了海南营商环境。
搭建数字智能产线
春日的海口龙华区,中国电科智能传感器设备生产线正紧锣密鼓地施工。这条即将竣工的“智能产线”,融合SMT表面组装技术和自动倍速链输送系统,可实现传感器产品从微米级精度贴装到整机组装的全流程智能化生产。项目负责人介绍,该产线计划今年5月投产,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0万套的产能,产品广泛应用于自贸港海洋监测、农业生产、渔业养殖、乡村治理等领域。
打造AI农大模型
掏出手机对着农作物拍照,几秒钟后,“穗问”系统便精准识别病虫害,并向用户推送相关生物防治方案。这套由中国电科自主研发的产品,基于DeepSeek大模型进行深度训练,形成热带作物病虫害数据库。除了“云问诊”功能,系统2.0版本还将迭代升级,集成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种养方案定制、农业政策法规咨询、农作物生长监测、智能浇水提醒等功能,助力农业管理更加高效。
织就海上“安全网”
“遇到突发天气,长按这个黑色按键就能发出求救信号。”在海口演丰镇演海村,中国电科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渔民陈大哥使用新一代“渔信E通”设备。针对海南台风频发的地理特征,这款集成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的智能终端采用防水防尘防摔设计,具备语音通话、精准定位、一键报警、公网对讲等多重功能,可在复杂海洋及恶劣气象环境下,确保用户海上作业时通信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