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与服务 > 电科方案

打假防骗「小能手」,「乌媒平台」还网络空间一片净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1日 编辑:新闻中心

  当下,新媒体已逐渐成为最大的舆论集散地,各种不良信息以图像化、视频化、碎片化的形式游走在网络之间,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亟需进行强力去「污」,还网络空间一片天朗气清。但如何对音视频载体进行强力去「污」却成为现实难题,目前,主流的哈希值标记技术,难以应对不同场景、视频片段及图片插播等新型传播方式。

  对此难题,中国电科运用视频指纹识别+深度学习技术,研发了「乌媒不良内容监管平台」。该平台可以对海量音视频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并自动精准地定位不良媒体内容,可应用于扫黄打非、打假防骗等方面,还网络空间一片净土。

  新舆论阵地,难管但必须要管。

  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新的媒体形态,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各直播平台等等新的传播载体不断涌现,并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呈现碎片化、海量化、速度快、互动强等特点。新媒体的出现犹如一把双面剑,不仅为群众发声、丰富生活带来了便捷,也为政府监管部门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作为意识形态发酵的舆论集散地,人们在各类社交网络及兴趣小组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交流互动,各类违法犯罪分子也在利用这些平台传播虚假信息、诈骗信息,危及广大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即时通信、社交网络、网络音视频软件的广泛使用,新媒体的信息监管难度陡增。

  据悉,2016年,中国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53亿人;2017年,则达到2.42亿人,增长58.2%。网络间各类短视频如快手、抖音、映客等直播平台呈现集中爆发态势,各类视频内容层出不穷。与此相对的,则是相比传统相对成熟的文字舆情管控,音视频识别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呈现监管滞后、不良信息屡禁不止的特点。

  对于新媒体音视频的有效管控,刻不容缓!

  

  智慧大脑,强力去「污」

  目前,对于音视频的识别,业内主要采用哈希值比对方式实现,这种技术为每一个视频标记特有的标识符,通过检验标识符是否一致来进行检测,但难以应对不同场景、视频片段及图片插播等手段,若不法分子在普通视频中插入一段或几帧有害内容,通过哈希值标记的方式完全无法对有害内容进行有效识别。

  与传统技术不同,中国电科「乌媒不良内容监管平台」则基于海量大数据,通过视频指纹+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关键帧和元素的快速识别和布控。

  具体来讲,就是通过视频指纹方式对图像内容的关键元素进行识别,然后基于海量大数据对系统进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训练,识别出新近出现的,具有相似特征的图片或视频。同时,而随着数据的不断沉淀,匹配特征的文本、视图内容库的增加,逐步增强对视图特征的识别效率和匹配精准程度。

  

  天生靠谱,用户一致点赞

  目前,「乌媒不良内容监管平台」已在全国多地项目中获得应用,如:西部某省网信新媒体监管平台、西部某省公安情报分析平台、西南某省移动IDC监管平台、西南某市网络视听节目监管平台等,平台获得用户一致好评。

  同时,已谋划建设的西南片区的不良媒体内容监管SaaS服务中心平台,将设立7*24小时运营中心,为用户提供售后技术服务,解答客户在使用中的问题,还可为用户提供有效的联系方式并保证能够联系到故障联系人,为客户提供更完整,更有效、更便捷的服务。

  此外,除常规的属地网站视听内容的监测监管外,已架构了视频APP监测、微信公众号监测以及网络直播平台监管功能,通过对指定视听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图片、视频)进行主动爬取和内容识别,将识别到的受控视图、色情低俗等不良内容通过页面方式进行展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