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电科博微的全国人大代表黄春燕参加会议,肩负重托,带着全体干部职工的期望在现场聆听,感受深刻。围绕如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制造“匠才”,如何吸引更多青年人投身一线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黄春燕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培养高素质的制造“匠才”队伍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黄春燕认为,当前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需要更多制造“匠才”。作为扎根生产一线30多年的技术工人,同时也是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技术带头人,在近十几年的工作时间里,黄春燕把传承作为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近两年,通过工作室培养了9名焊工技师,有4人连续4年分别包揽了六安市职业技能大赛焊接比赛第1名,2人获得了安徽省技术能手,2人获得了安徽省“金牌职工”,2人获得了六安市首席技师,4人获得了六安市技术能手称号,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高技能人才储备保障。
成为优秀的制造“匠才”首先需要具备精湛的技能水平
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黄春燕带领的工作室挖掘出了“四大融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项目攻关与技能人才培养相融合。鼓励更多员工参与到公司的技术攻关项目中,让员工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实现技能水平迅速提升。二是专项培训与技能人才培养相融合。以产品的生产任务作为载体,以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作为培训课程体系,以导师带徒的形式,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其技能、知识、经验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素养等传授给刚入职的青年员工,形成智力与精神财富科学传承的长效机制,促进新员工快速融入工作环境,迅速成长提高。三是技能竞赛与技能人才培养相融合。鼓励技能人员积极参加外部组织的职业技能比赛,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推动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对获奖技能人员除了获得荣誉证书及专项奖金外,在技能竞赛中取得职业资格,公司也予以聘任并调整其岗位薪酬,调动了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四是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合。一方面是“引进来”,邀请高校老师深入企业一线,在现场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帮助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解答员工疑惑。同时,公司每年主动提供多个技能岗位供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选择与见习,承诺毕业生通过见习期考核将与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另一方面是“走出去”,企业具有高级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导师受聘后可以到学校传授专业技术,通过职校与企业的联动,形成了一体化的职业培养通道。
成为优秀的制造“匠才”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传承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劳动模范,在军工行业从事一线焊接工作30多年的经历,让黄春燕深知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意义。正因如此,她把传承工匠精神作为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使命,不断思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成为一名好工匠,成长为制造“匠才”。 黄春燕认为,工匠精神强调的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归根结底是热爱自已的岗位,沉得气、静下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艺,才能学到真本领。
不论是在平时工作中指导自己的徒弟们,还是在学校里面对同学们,黄春燕始终坚持言传身教,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在日常的带徒工作中,她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入职的员工,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通过自己的肯干、苦干、巧干,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黄春燕认为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只有把工匠精神融入产品制造的每个环节中,一批技术好、素质硬的年轻人才能成长为制造“匠才”。
在参加“劳模进校园”的活动中,黄春燕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同学们,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是光荣的,建筑工、焊工、钳工等等这些不起眼的技能行业,一旦做到了技高一筹、人有我优,同样能释放出震撼人心的奇迹效应,让自我价值激情呈现,我们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工匠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黄春燕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宣传引导,能吸引更多的青年从事工匠工作,扩大一线技能人才队伍,让更多的青年工匠成长成才,为推动制造业质量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推动中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发挥更大的作用。
黄春燕表示,回到岗位上,她将结合工作实际,把报告精神落实到行动中,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继续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努力培养出更多制造“匠才”,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电科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