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巨大烈焰拔地而起,直冲云霄闪耀夜空。
几分钟内飞船急速升空,但风险也极高。“发射阶段,我们希望自己的装备‘备而不用’,但必须常备不懈,因为这是关系到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的核心主战装备,犹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般,对飞船准确定位、持续跟踪。”中国电科22所技术团队负责人宋磊骄傲地说道。
任务过程中,22所团队自主研制的机载、车载、船载定向仪,分别装备在直升机、运输机、搜索车辆、救助船舶等多样化的搜索平台上,沿飞行轨道部署在我国陆上、海上十余个应急搜救点上,犹如一双双“慧眼”默默地为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提供科技支撑。其中,太平洋上最远的应急溅落区,距陆地4000余海里,来回一趟需要海上航行20多天。每天,科研人员都克服重重困难,按操作规程测试、标校,保持设备时刻处于最佳状态,全程“紧盯”飞船发射状态。
探索浩瀚宇宙,是梦想的远航,也是创新的起点。
“上世纪90年代,我们接到研制任务时‘一穷二白’,没有资料、没有经验、没有数据,只有满腔报国志。”回忆起装备研发经历,团队“老大哥”张永宏坚定地说:“祖国信任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搞科研、干技术,我们一定能行!”面对“难度极大、风险极高”的论证结论,团队靠着拼劲、闯劲和干劲,踏上“前途有三关,关关上青天”的求索之路。
数百个日夜的摸索,数千次失败中再战,他们成功研发虚拟交叉合成技术,可以准确跟踪到飞船在任何状态下发出的信号。“这是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功能,也是领先于国外产品最突出的特点。”团队成员李有生表示,该技术采用了无线电“呼叫—应答”的工作模式,不同于雷达、光学等其他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搜索手段,定向仪不受外界气候、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无论白天黑夜还是风霜雨雪,无论戈壁大漠还是远海大洋,都能够全天时全天候工作。
从“0”到“1”,把奇迹镌刻在浩瀚太空。
“神舟十六号任务中,应用的新研装备数量多、种类全、保障点位分布广泛。” 宋磊介绍说,从祖国西北边陲到东海之滨,从茫茫大漠到远海大洋,他们点亮“慧眼”,构建起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救引导网络,为发射提供全方位全覆盖无死角的保障。